治便祕|台南中醫治便祕|台南中醫調理|善化中醫調理
案1.曾治孫性男子,69歲,為多年糖尿病患。經常一週才大便1次,問之,並無脹氣,平時亦無便意。此為脾不健運,腸燥亦不生津之症,要兼顧此兩種病症,使用自制處方1日服30克,每次10克,皆為食遠服。一週後告知;已有便意,本為7天1次,後改為數日一行了,再續服兩週後,已可2日一行,服藥期中並無任何不適。
案2.住在台南的張姓男子,68歲。經常腹脹痛,排便不暢,每次在排便時,左下腹都會劇烈抽痛及刺痛。此症已久。長期看診都無效果,才不得已專程來造訪。每次如廁時都非常痛苦,大便是一顆一顆的,只有部分是成形的,當即告知張男,左下腹的抽痛的原因是宿便藏在大腸的皺褶壁裡不出來,就像臭水溝的淤泥阻塞了通道一樣,顆粒狀的屎就表示是脾不健運、腸不生津液的證明,另配腸胃散3平匙方能有效,此藥吃了兩週後,顆粒的大便已慢慢成為條狀,淤泥有通,左下腹抽痛即隨之減少,後以續服用一個月後痊癒,之後都只拿腸胃散,在不舒服時保養而已。
(註:腸胃散是自調經驗方,主要內容有;丁香、山楂、良薑、木香、麥芽、大黃、豆寇、厚朴、枳實、黃連…等,有芳香醒脾、理氣行滯、溫胃又兼清熱、和胃消導的功能,可治療多種腸胃病。如,胃脘痞悶胃脘痛、腹脹滿痛、便秘、腹瀉、食道逆流等。)
中醫認為:便秘為大腸積熱或氣滯,或寒凝,或陰陽氣血虧虛,使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。
1. 氣虛便秘:證為平時疲乏無力,飲食不多,面白身胖,大便頭乾後軟,脈浮濡或沉濡無力,舌淡苔白。突出症狀是大便困難,幾日不解,或是硬掙便血。此屬脾虛運化無權,傳送無力而致便秘,當塞因塞用,補氣健脾助運為治。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:劑量需足夠,這是關鍵,否則很難達到療效。
2. 血虛便秘:多見於婦女產後或久病之後,或本身血虛體質。此症常4—5日一行,伴乏力、口乾、舌淡苔白、脈細無力、貧血,且易見情志不遂,因日久血虛腸失滋潤,法宜益氣養血、潤腸通便、兼疏肝理氣。
3.濕滯便秘: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云:〝太陰司天,濕淫所勝…大便難。〞宋代醫家嚴用和所著《濟生方.便秘》提出:〝凡秘有五,即風秘、氣秘、濕秘、冷秘、熱秘也。〞臨床上凡長期脘悶滿,困重乏力,口苦,口黏膩,苔膩,呈一派氣滯濕阻之徵,且便秘而不堅者,此即《黃帝內經》所云〝大便難〞,亦即嚴用和所謂的〝濕秘〞《濟生方.便秘》中指出其病機:〝多因腸胃不足,風寒暑濕乘之,使臟氣壅滯,津液不能流通,所以便秘結也。〞濕滯便秘,其臨床上最常見的便結特徵是大便時乾、時溏交替發作,且排便不利。